受需求端、供给端、政策端以及资本端的共同推动,互联网医疗在我国一直保持高速发展。自2009年以来,我国“互联网+医疗服务”市场快速发展,市场规模增速始终保持在两位数增长,个别年份的增值速度超过了50%。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用户规模扩大以及软硬件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互联网医疗行业已经趋向于成熟,产业链逐步完善,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一是互联网医疗正在增加医疗资源供给。中国医生资源有一个关键问题是总量不足,而分布不均、医生间能力差别大,加剧了总量不足,这是看病难问题背后的核心原因之一。医生的成长周期非常长,要想培养一个专家更是动辄十几年,无法批量生产。如果不能解决量的问题,那就只能在提高医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上想办法。互联网医疗也具有一定的共享经济的特点,鼓励医生利用闲时时间为患者提供服务。在我国优质医疗资源整体不足的情况,利用闲时时间为患者提供服务,是短期内增加医疗资源供给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
以好大夫在线为例,每天不重复的浏览者超过300万人,每天线上医患交流超过20万人次,已经有超过5200万人通过好大夫在线接受过医生的服务;在服务供给上,好大夫在线平台上有超过20万实名注册的医生,其中87%是主治医师以上级别,73%来自三甲医院。以北京协和医院为例,协和有57%的医生注册,高端专家资源非常丰富。医生在好大夫在线上的总体服务时长,达到200万小时/年,总体上看,整个社会得到的医生服务总量增加了。
二是互联网医疗正在推动东部支援西部、三甲支援基层。北京、上海以及各个医疗中心城市,人口流动的一大主题仍然是就医。患者们真的愿意往大城市大医院跑吗?不是的。实际上,如果有可能,任何人都愿意就近解决问题,不愿意长途跋涉。之所以非要去大医院,是因为专家不来基层、本地没有他们需要的优质医疗服务。互联网医疗,可以让患者避免不必要的奔波,省时省力省钱少痛苦。比如一个银川来北京的患者,单交通食宿费用就至少能省掉3000元。2017年6月,好大夫在线在西部地区宁夏首创了远程专家门诊这个服务形式,在试点区域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试运行以来,开通服务的上级专家已经超过2万人,全国已有超过1.3万例基层疑难病例使用过远程门诊服务。通过互联网把专家们的服务能力输送到基层,让全国每一个县的基层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看上三甲医院专家,真正做到大病不出县,实现分级诊疗。
三是用线上复诊和线上慢病管理方便人民群众。30年前,感染类疾病导致的死亡还能排进前十,现在,致死量前十名的疾病几乎都是慢性疾病。一方面,随着医学科学发展,急性病的治疗水平提升,慢性疾病问题就凸显出来;另一方面,老龄化加剧了这个问题的表现。慢性疾病这个挑战来势汹汹,是对我们医疗卫生体系的一个很大的冲击。我们的医疗技术需要突破、医疗流程更需要更新。因为患者就诊后,大量的治疗、用药时间是在家里,这就需要一个全新的诊疗平台,来覆盖患者这部分的巨大需求。互联网医疗提供了一个最佳选择。利用互联网建立诊后疾病管理云平台,把规范化的信息、诊疗动作传递到患者家里、获取病情反馈,辅以线下药品配送、医生间协作,把对抗慢病的工作主平台放在云端,是一种有效的解决之道。目前通过好大夫在线平台进行长期随访的慢病患者,已经超过1300万。
四是群众点评医生的机制有助于推动优质医疗服务的产生。互联网已经成为收集消费者意见的最主流平台,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放大器”,每天有超过百万人基于互联网医疗平台上展示的医生评价,做出自己的就医决策,这些评价数据每天都在影响百万患者的就医流向。因为有了这种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现在,学者们、研究机构也开始意识到,评价一个医疗服务,真实患者的互联网点评已经是不能忽视的了。2018年11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银川互联网+医疗健康协会、中国医学论坛报共同发布了“2018全国医院互联网影响力排行榜”,其中最关键参考数据之一,就是好大夫在线平台上的340万患者评价数据。
随着技术进步,互联网将与医疗行业有更深的结合,提升行业效率,解决就医、行医难题。
(注:部分内容引自《北京智慧医疗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组成员包括:梁杰,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医改办政策法规二处处长;乔正国,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医改办政策法规二处干部;傅虹桥,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卫生经济理论与政策专委会经济学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