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就坐以后,我在黑板上写下了今晚要讨论的话题: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的技巧。
“让我们从头开始。”我说:“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与他们相处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确认’。
我们需要确认他们要洗手、刷牙、吃菜、按时上床睡觉、记得说‘请’和‘谢谢’。
“
我们还需要确认他们不做一些事情。确认他们不跑到马路上、不爬到桌子上、不扔沙子、不打架、不吐口水、不咬人。
“我们期望等他们到了青春期的时候,已经学会处理绝大多数日常事务了,但是让我们感到沮丧和生气的是,我们发现自己仍然在做‘确认’的工作。当然,孩子不会再咬人或者爬到桌子上了,但是,多数孩子还是要提醒做作业、干家务、吃得健康、定期洗澡、睡足觉、按时起床。并且,我们仍然需要‘确认’他们不去做一些事情:‘别用袖子擦嘴’……‘别把衣服扔在地上’……‘别占着电话’……‘别用这种语气和我说话!’
“每个家庭不同,每个父母各异,每个青春期的孩子也不一样。
一天当中,哪些事情是你需要‘确认’去做到的,哪些是你需要‘确认’不能做的。让我们从早上开始说起。”
没有任何迟疑,大家就开始回应:
“我需要确认,闹铃响了以后他别还没醒。”
“别不吃早饭。”
“别连着三天穿同一件衣服。”
“别占用洗手间太长时间,让别人没法进去。”
“别又错过校车,耽误了第一节课。”
“别和妹妹吵架。”
“别忘了带钥匙和午餐费。”
“
那下午呢?”我问大家: “有什么需要‘确认’的?”
“一回到家里就给我打电话。”
“遛狗。”
“开始写作业。”
“别吃垃圾食品。”
“我不在家,别带任何异性朋友回家。”
“别忘了练钢琴(小提琴、萨克斯)。”
“别离开家的时候,不告诉我去哪儿。”
“别欺负妹妹。”
“
到晚上了,”我说“
继续,哪些是孩子‘要做的’和‘不要做’的?”大家想了一会,接着说:
“别钻在自己房间,和家里人待一会。”
“别敲桌子。”
“别使劲坐椅子。”
“别整天占着电话。写作业去。”
“我让你做什么事情,说一次就去做。”
“我问出什么事情的时候,问你一次就回答我。”
“洗澡的时候,热水别一次都用完。”
“睡觉前,别忘了带上矫正器。”
“别睡得太晚,早上会没有精神。”
“我听到这些会崩溃的。”劳拉评论道:“难怪一天下来会筋疲力尽。”
“而且没完没了。”一个名叫盖尔的女士补充道:“我总是跟在儿子后面,强迫、催促、指挥他们做这做那。从离婚以后,情况变得更糟糕,我觉得自己像军官在训话。”
“我不这样看。”麦克说:“我认为你是一个负责任的母亲,你做的就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情。”
“
但是为什么,”盖尔叹息道:“我的孩子不去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我女儿认为她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和妈妈对抗。”劳拉说:“她会在一件很小的事情上和我争吵。当我说‘请把你屋子里的脏盘子拿出来。’她就会说:‘别烦我,你总是批评我。’”
教室里开始交头接耳,大家都表示对她的赞同。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我说道:“有时候,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个最合理的要求都引发小的争吵,或者爆发大的战争。为了更好地从孩子的角度来了解他们,我们来换位思考。看看当我们想让他们做事情的时候,那些常用的方法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假设我是你们的父母,你们用‘青春期’的耳朵听到我所说的,把你内心的想法不假思索地马上讲出来。”
下面是我演示的不同方法,以及“我的孩子”的反应:
□
责备、问罪:“你又这么做!把油倒在锅里,火调到最大,然后离开屋子。你到底怎么回事?你差点引发一场火灾!”
“别冲我嚷嚷。”
“我没离开太长时间。”
“我总得去厕所吧。”
□
漫骂:“你怎么能忘记锁你的新车?简直太蠢了。难怪会被偷呢。我简直不相信你会这么不负责任!”
“我就是傻。”
“我就是不负责任。”
“我从来就没有做过对的事情。”
□
威胁:“如果你认为做家务不那么重要,那我也觉得给你零花钱不那么重要。”
“泼妇!”
“我恨你!”
“我离开家,那才高兴呢。”
□
命令:“我让你关上电视,做作业去。别磨蹭了。现在就去!”
“我不想现在做。”
“别烦我。”
“我想写的时候再去写。”
□
说教:“我们有事需要谈一谈,就是你饭桌上打嗝的事。你可能觉得好玩,但其实这是个坏毛病。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人们会根据我们的行为举止来做判断。所以,如果你必须打嗝,至少要用餐巾纸捂住嘴巴,说声‘对不起’。”
“你说什么呢?我不想听。”
“我想要打嗝。”
“太肤浅了。行为举止可能对你重要,但对我无所谓。”
□
警告:“我警告你。如果你和那群人来往,就是自找麻烦。”
“你根本不了解我的朋友。”
“你的朋友就那么好吗?”
“我不在乎你怎么说,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
控诉:“我就让你帮我做一点小事,你就觉得太多了。我真是不能理解。我这么努力工作,给你提供所需要的一切,这就是你对我的报答吗?”
“好了,我是个坏孩子。”
“我现在的样子都是你的错,都是你惯的。”
“我觉得自己好内疚。”
□
比较:“姐姐能接到这么多电话是有原因的。如果你能像她那样对人友好一些,开朗一些,你也会受欢迎的。”
“她真虚伪。”
“我讨厌姐姐。”
“你总是喜欢她,不喜欢我。”
□
讽刺挖苦:“你准备练完篮球不洗澡直接去跳舞。好吧,那样闻起来可真香!女生会排着大队来接近你的。”
“哈哈……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好笑。”
“你自己身上也不是那么好闻。”
“你为什么不直接说,有话直说。”
□
预言:“你总是把自己的问题归咎于别人,你从来就不负责任。我敢保证,如果你继续这样下去,你的问题会变得更严重,到时候,除了你自己,谁也怨不着。”
“我想我是个笨蛋。”
“我没希望了。”
“我完蛋了。”
“够了!我感到很内疚。”劳拉大叫道:“
这太像我对女儿说的了。但是,直到现在,当我作为一个孩子来听的时候,才觉得这些话听上去真是讨厌。我听到的每一句话,都让我觉得自己很糟糕。”
吉姆看上去很苦恼。
“你在想什么?”我问他。
“我在想你刚才演示的东西听起来那么熟悉,让人痛心。就像我上周提到的,我父亲毫不掩饰地贬低我。
我本想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待我的孩子,但是,有的时候,我父亲说过的话会从我的嘴里脱口而出。”
“我理解!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变成了我的母亲。”凯瑞说道:“而那些事正是我发誓永远不去做的。”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哪些是不该说的了。”盖尔大声说道:“我们什么时候学习应该怎么说?”
“现在就开始学。”我回答她,举起准备好的资料。“但是,在我发下去之前,请记住:
你们学习到的这些沟通技巧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起作用,没有什么神奇的词语是在任何情况下适用于任何一个青少年的,这就是为什么熟悉不同技巧非常重要。但是,不管怎样,当你翻看这些资料的时候,就会发现所有这些例子背后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尊重。正是我们尊重的态度和尊重的语言才有可能让我们的青少年愿意倾听和配合。”
编辑:陶媛
孩子长大了,该把他送去幼儿园了,此时,妈妈和孩子心里各有小九九……
孩子的心声:在家里的时候我可以想玩什么玩具就玩什么玩具,想吃什么食物就从冰箱里拿什么食物,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我为什么要去上幼儿园?我想和妈妈一起玩。
妈妈的心声:在幼儿园里可以和朋友们一起玩耍,吃到好吃的食物,还有老师陪着他,为什么孩子就是不想去幼儿园呢?从两岁开始,与同龄人的关系对孩子今后社交能力的发展非常重要……即使强迫,也要把孩子送去幼儿园。这都是为了你啊,孩子。
为什么孩子不肯去幼儿园?
在孩子36个月之前,他们拥有的关系都是与父母之间一对一的关系。所以即使他们与其他孩子在一起,也仅仅是同处于一个空间,而不会想要与同龄人建立关系。因此,这一时期的孩子会经常想要与老师建立关系。在36个月之后,孩子会逐渐希望和同龄人进行互动游戏,
因此,
如果情况允许,父母最好在三岁以后送孩子去幼儿园。
在孩子三岁以后,可以先把他们送去半托幼儿园。在半天时间里,孩子可以一边与同龄人相处,一边学习规矩,然后再过渡成一整天时间。
这个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但家长也不能因为害怕孩子离不开自己,而不送孩子去幼儿园。去幼儿机构不仅是孩子必须承受的压力,也是孩子社交能力发展重要的转折点。
选择机构,最重要的不是教授的内容多不多,而是能否教会基本规则
把年龄尚小的孩子送去教育计划紧密的机构会让他们很痛苦。在这样的机构里,孩子每天必须按照日程活动,他们没有玩过一次尽兴的游戏。老师在跟孩子们说完“小朋友们,现在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尽情玩耍”之后,仅仅过了10分钟,便跟孩子们说“好了,现在我们该整理一下了”。这是为了进行下一个日程安排。
这些计划让孩子集中在某一个游戏上的时间变得非常短暂,这种短暂的游戏时间给孩子造成的压力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因此,在为孩子选择幼儿机构的时候,父母过分执着于时间是否排得紧凑,教授的内容都有哪些,教学节目有多丰富这些问题并不好。
近来幼儿机构之间掀起了激烈的竞争,它们越来越注重制定出更丰富多样的教学节目。如果孩子依照这些日程全部执行下来,他们的生活会非常繁忙,每时每刻都被牵着鼻子走。
事实上,
在接触某种游戏时,孩子需要持续对这一游戏进行拓展,还需要进行结构化、系统化的体验,这也是一种教育。
一般情况下,
3~4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学习基本的规矩。他们只要学会饭前洗手,安静地坐在位子上细嚼慢咽,捡起掉下的食物不把它们吃进去,和朋友一起玩耍时遵守秩序,不抢朋友先拿到的玩具,在听到“请画一条线”的指示后画出一条线就好了。
孩子不抱怨幼儿园,不见得就是喜欢幼儿园
当孩子起初去幼儿园的时候,父母如果发现他们有“忍气吞声的倾向”,就有必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压力。如果班上有些孩子非常难缠,那么忍气吞声的孩子会非常痛苦。
行为过激、总是欺负朋友、抢同学玩具的孩子会对周围孩子造成压力,如果这种情况下老师经常让被欺负的孩子忍耐,会更加加重孩子的压力。性格外向的孩子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会通过发火、大喊大叫或者拳脚相加来发泄自己的压力。而忍气吞声的孩子却只会一味地忍耐,让这些压力淤积在心里。
编辑:陶媛